中宣在线讯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三抓三促”持续防风险、严监管、提标准、优机制、强保障,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水平,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抓关口前移 促安全兴农
我市坚持普法宣传走在前,结合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科技下乡等工作深入种植养殖一线,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承诺达标合格证亮证,以集中培训、技术指导、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今年来,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26场1400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手册》、张贴“禁限用农药名录”等材料5400余份。
建立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划分为7个县级层面监管网格,乡镇层面按管区、社区划分为792个网格,建立“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失责必追究”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乡镇监管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独立的检测室,配备检测(速测)仪器等用品,同时配备1名以上专职监管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巡查检查履行一线监管职责;配备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工作;每个行政村确定了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监管员,协助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生产企业指定1名质量安全监管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全市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员269名、村级监管员940名。采取“日常巡查+专项治理”的方式对农业投入品、种子、农产品质量、畜禽养殖、屠宰等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巡查,督促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生产记录,严格落实休药期、间隔期规定,开展规范管理,推进执法,从源头上防止违禁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637人次,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案件9起。
抓过程管控 促质量兴农
发展质量农业,“种得好”是前提。我市一方面实施耕地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对受污染耕地实施分类管理,开展耕地土壤改良与安全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覆盖率10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将农业种植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助推现代农业进程。截至目前,我市共建3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150多项;建立“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1个、核心示范面积1.81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6%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8%以上。
同时,确立全程监管的理念,在加强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监管的基础上,从两端发力打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链条。在前端,持续开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重点针对作物农药关键期、产品上市高峰期,有计划地增加专项抽检频次,确保监测品种和范围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开展4546批次的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99%以上。在后端,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落实自控自检要求,将质量安全贯通种植养殖全过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77家主体开具了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21852张。
抓品牌认证 促绿色兴农
今年,我市坚定把品牌农产品认证作为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严把审核准入、压实证后监管等系列举措,持续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截至目前,全市有效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9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全国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1个。
我市一方面通过整合资金出台相关扶持、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农产品认证申报。2022-2023年各级财政共安排950余万元用于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230多家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享受到品牌农产品认证奖补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积极为品牌农产品搭平台、拓市场,自2017年以来,共组织并支持70余家次认证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展示展销和品牌遴选活动,其中13家绿色食品企业荣获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安徽省50强绿色食品”和“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称号。2020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市级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认定16家绿色食品企业为第一批“宣城市绿色食品示范企业”。
近年来,我市坚持开展意向申报认证主体及产品备案、登记工作,并优先纳入培训安排,基本实现了“先培训后申报”。同时严格落实绿色食品企业和基地年度检查,持续推进绿色规程“进企入户”行动,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调研。今年以来,通过统筹市级检测与部省级专项抽测实现了13个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100%抽检,认证农产品抽检达135批次,合格率100%。(陈钫)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