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绿水青山,让生态环境更美好,才能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宣城,有这样一个单位:积极探索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推动生态和美丽宣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度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这就是——宣城市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
治理小流域 润泽“大民生”
生态环境保护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小流域整治更是不能忽略的“毛细血管”。
“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这是泾县漕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带来的喜人变化。
漕溪河小流域在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前,河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两侧护岸损毁严重,生产道路坑洼不平。
2020年5月,漕溪河小流域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累计整治水蚀坡林地465.89公顷,新建简易排水沟11.12千米、沉沙凼196座、沉砂池39座,新建拦沙坝3座,治理沟道2条总长2430米,封禁治理面积1334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完成投资900万元。项目完工后,漕溪河所在的汀溪乡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小流域出口断面水质达到II类。
“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如今,秀美的漕溪河不仅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首选之地,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在市水土保持中心的指导下,我市开展了58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8.29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54亿元,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2021年全市水土保持率达83.27%,实现了面积、强度“双下降”。泾县漕溪河和宁国云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先后于2021年、2022年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称号。
深化“放管服” 为企“减负担”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市水利局把水利“放管服”改革统一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来,通过持续深化水利“放管服”,优化水利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我市水利治理服务效能。
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我市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全市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实施方案》,2021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完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这不仅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节约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用,也大大节省了水土保持审批时间。同时,市水土保持中心组织由省级水土保持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宣传队进开发区、入企业,开展培训和宣讲活动,宣传法律法规,介绍办事流程。
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含承诺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100个(水土保持中心审批(含承诺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00个),全市接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239个(水土保持中心接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66个)。
“公司建厂初期,基建工程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认真落实执行,期间,有不明白之处,市水土保持中心多次主动上门指导。”安徽乐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吴宗志对市水土保持中心的服务感到很满意。
建设“示范园” 提升科普度
在广德市四合乡,矗立着一座极具特色的建筑——广德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培训。2020年,市水土保持中心开始谋划建设广德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园区分为科普教育区、试验科研区、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体验区和生态修复区等五大区域,将于今年4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广德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其前身是广德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为安徽全省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之一。经过30多年对水土流失基本数据的观测,为各级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全省及地方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提供技术支撑。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继承前期水土保持试验站功能的基础上,又做了延伸和扩充。
作为安徽省水利“十四五”重点建设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广德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填补了皖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空白,成为我市对外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普及与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全媒体记者 蒋华)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