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排灌站建在哪儿?”2020年汛期,郎溪县建平镇三岔村大桥组进水斗门倒塌,村里将这个事项交由群众议定。在村民议事厅里,有的村民建议在原址建,镇水利站的同志建议在上端100米处重新建站。经过实地勘察,村里采纳了村民提出的原址建站意见,既节省了工时,还节约了资金。
村里的事群众说了算,把涉及的村级事务都交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全程参与,这是三岔村通过“党建+三治”管理村级事务的一个缩影。
“过去在村里住低矮屋、走烂泥路、喝泥浑水,现在是新房子、新道路、新样子,这要感谢党和国家好政策,感谢村里的好班子。”说起三岔村的发展,村民吴仁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吃了几十年的塘沟水,如今用上了自来水,水泥路修到了大门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2年秋,村“两委”先后争取项目投入,实施了土地平整、农田高标准改造等项目,可是群众要损失一季小麦收入。那一夜,村“两委”召集村民齐聚一堂,举手表决,全体通过赞成项目建设。如今,全村4000亩农田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庄成片的美好环境。
在三岔村党委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下,村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将全村70%以上的耕地和水面承包给外地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业,成立了香稻、水产等专业合作社,给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2019年群众可支配收入达16972元,村集体经济年固定收入8万余元。
在三岔村,每年农历2月12日和9月13日群众自觉组织聚会,听取村里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村民间相互增进了感情、融洽了关系,营造了全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在此氛围的感召下,村里讲发展的多了,闲聊的少了;讲奉献的多了,争利的少了;讲卫生的多了,随处丢垃圾、损坏公物的少了。(黄开军 全媒体记者 利成志)
刷新